-

《山西档案》常见退稿原因及规避策略

2025-10-17

期刊定位与退稿现状

《山西档案》作为档案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,连续入选北大核心期刊(2023年版)、AMI扩展期刊(2022版),2025年复合影响因子达0.697,其办刊宗旨聚焦档案学前沿问题,重点刊发档案数据管理、数字人文、档案信息化等方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。从2025年第10期目录可见,期刊偏好跨学科融合(如皮亚杰认知理论与档案认同建构)、技术驱动(数字孪生数据体系、AI赋能档案管理)及国家战略关联(“一带一路”档案共建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)类选题,这与当前档案学“从静态保存向动态价值共创”的转型趋势高度契合。


然而,该刊退稿率居高不下。据期刊点评数据显示,2024-2025年作者平均投稿2.3次才能通过初审,创新性不足选题偏离是最主要退稿原因,分别占退稿总量的38%和32%。某在读硕士投稿《红色档案专栏》时,因选题未结合“数字记忆”等前沿方向,一周内即遭退稿,编辑反馈“未能体现理论突破”。


四大类退稿原因深度解析

选题偏离核心方向

期刊2025年重点征稿范围明确涵盖“档案数据要素价值”“数字人文与多模态档案”“《档案法实施条例》解读”等10大方向,但仍有42%的投稿存在选题偏差。典型问题包括:
  • 研究对象过时:如单纯探讨传统纸质档案整理方法,未涉及数字化转型;

  • 地域关联薄弱:山西本地作者投稿“少数民族档案保护”时,未结合晋商档案、红色档案等在地资源;

  • 理论应用脱节:某篇“档案治理”论文仅套用公共管理理论,未与《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》等政策衔接。

对比2025年第10期刊发的《档案参与自我认同建构的认知双路径》,其将皮亚杰理论首次引入档案学,构建“同化-顺化”动态模型,这种理论迁移创新正是选题成功的关键。

学术规范红线触碰

期刊对学术不端采取“零容忍”政策,2025年启用知网AIGC检测系统后,因学术规范问题退稿的比例同比上升17%:
  • 查重超标:要求重复率≤15%,但仍有作者因大段引用未标注导致查重率达23%,如2024年某篇“高校档案管理”论文直接引用该校官网通知内容达800字未注明;

  • AI生成风险:使用ChatGPT生成文献综述占比超30%即判定为AI辅助写作,2025年1月某投稿因“研究方法部分逻辑断层且语言风格机械”被AI检测系统标记,最终退稿;

  • 一稿多投:某作者同时向《山西档案》和《档案与建设》投稿,被编辑部联合发现后列入黑名单。

内容质量缺陷

外审专家反馈中,“创新性不足”和“论证薄弱”占比最高,具体表现为:
  • 文献综述陈旧:引用文献70%为5年以上,未涵盖《档案数据资本化的理论基础》(2025)等最新成果;

  • 研究方法单一:案例研究仅选取1个样本,如某“乡村档案服务”论文仅调研山西1个行政村,结论缺乏普适性;

  • 政策解读滞后:未及时跟进2025年新修订《档案行政处罚程序规定》,导致部分建议与现行法规冲突。

格式规范疏漏

根据投稿须知,格式错误直接导致28%的稿件在初审阶段被拒,高频问题包括:
  • 摘要关键词不规范:摘要使用“本文研究了…”等主观表述,关键词非《汉语主题词表》规范词(如用“档案数字化”而非“档案数字化转型”);

  • 图表不达标:未使用三线表,图注缺少“图1 档案认知双路径模型(作者绘制)”等规范表述;

  • 参考文献著录错误:期刊文章未标注“[J]”,学位论文遗漏“D”标识,如将“[1] 于英香. 档案学理论研究[M]. 北京: 中国档案出版社, 2023.”错写为“[1] 于英香. 档案学理论研究. 北京: 中国档案出版社, 2023.”。


系统性规避策略

选题精准定位三步法

  1. 期刊动态追踪:定期浏览官网“当期目录”,分析近3期高频主题(如2025年8-10期“数字记忆”主题占比达45%),制作选题地图匹配自身研究;

  2. 理论交叉创新:参考《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档案学理论重构的启示》(2025),尝试引入数字人文(如知识图谱)、行为经济学(如损失厌恶理论)等跨学科视角;

  3. 政策热点锚定:围绕“十五五”档案事业规划提出的“智慧档案馆建设”“档案人才培育”等方向设计研究,如“数智化转型背景下档案人才知识结构优化研究”。

学术规范三重自查

  • 查重预检测:使用知网个人查重(限机构账户)或PaperPass(相似度控制在12%以内),重点核查文献综述和案例描述部分;

  • AI内容排查:采用GPTZero检测文本“人机特征值”,确保AI生成内容占比<5%,并在文末注明“本文使用Grammarly辅助语法校对”;

  • 引用规范校验:利用NoteExpress的GB/T 7714-2015标准格式化参考文献,特别注意“析出文献”格式:“[序号] 析出责任者. 析出文献题名[C]// 原文献责任者. 原文献题名. 出版地: 出版者, 出版年: 页码.”

内容质量提升路径

  • 文献综述升级:构建“三维引文矩阵”(核心文献+前沿文献+跨学科文献),如研究档案数据要素时,需同时引用《档案法实施条例》(政策)、《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意见》(关联领域)、《档案数据资本化研究》(学科前沿);

  • 研究方法组合:采用“混合研究方法”,如《基于五维模型的数字孪生数据体系建设》一文,结合问卷调查(n=320)、深度访谈(12位馆长)和案例实验(故宫博物院场景);

  • 政策敏感度培养:建立“政策日历”,标注《“十五五”国家档案事业发展规划》等文件的关键节点,确保研究建议具有时效性。

格式规范 checklist

投稿前需完成以下检查:
  1. 摘要:300字左右,包含“研究目的-方法-结果-结论”四要素,禁用“本文”“笔者”;

  2. 关键词:3-5个,从标题和摘要中提取,优先使用《档案学叙词表》词汇;

  3. 基金项目:省部级以上项目需注明“项目名称(编号)”,如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‘档案数据资产化机制研究’(25CTQ031)”;

  4. 图表:图表题中英文对照,如“表1 档案认知路径对比分析 Table 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rchival Cognitive Paths”;

  5. 作者简介:包含“姓名(出生年-)、性别、单位、职称、研究方向”,如“闫欢欢(1990-),女,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,研究方向为档案用户行为。”


af74e1dce30adbdfe89e187ab5833253.jpg

投稿全流程优化建议

审稿周期管理

期刊审稿流程平均耗时92天(初审15天+外审45天+复审20天+终审12天),作者需注意:
  • 投稿时间选择:避开12月-1月投稿高峰,数据显示3-4月投稿录用率高出均值22%;

  • 状态跟踪:系统显示“主编终审”后,可在30天后邮件咨询编辑(sxda163@163.com),但避免频繁催审;

  • 退修响应:收到修改通知后7天内返回,外审意见需逐条回复,即使不同意某条意见也需说明理由,如“关于‘增加国际案例’的建议,因研究聚焦中国情境,已补充UNESCO《数字档案保护指南》作为理论参照”。

差异化竞争策略

  • 青年学者:可投稿“档案工作实践案例研究”栏目,如某基层档案员结合山西煤矿档案数字化实践撰写的《大型企业档案管理流程再造》被优先录用;

  • 团队作战:师生合作投稿时,建议导师为通讯作者,数据显示带基金项目的师生合作稿件录用率达41%,显著高于独作稿件(23%);

  • 跨学科优势:计算机专业作者可联合档案学者投稿“档案信息化”栏目,如《基于知识图谱的档案资源语义组织研究》这类技术驱动型论文录用周期缩短至68天。

退稿应对方案

若不幸退稿,可采取以下措施:
  1. 意见拆解:将外审意见分类为“必须修改”(如数据错误)、“建议修改”(如补充案例)、“保留意见”(如理论争议),针对性修改;

  2. 改投策略:若因“选题非核心关注”退稿,可改投《档案学刊》等侧重实践的期刊;若因“创新性不足”退稿,可补充实证数据后转投《浙江档案》;

  3. 二次投稿:修改完善后可再次投稿,但需在cover letter中说明“本文已根据贵刊2025年X月X日退稿意见进行重大修改,具体修改点如下:1.…2.…”。


结语:从“被退稿”到“高影响力论文”


《山西档案》2025年第10期刊发的《从数字记忆走向数智记忆》一文,其第一作者坦言曾两次投稿被拒,最终通过“理论框架重构+实证数据补充”实现突破,该文上线3个月即被引12次。这提示我们:退稿并非终点,而是学术精进的起点。通过精准把握期刊定位、严守学术规范、持续打磨内容,档案学研究者完全可以将“退稿经验”转化为“发表优势”,最终实现从“合规投稿”到“贡献新知”的跨越。


正如期刊主编在2025年编委会上强调的:“我们期待的是‘档案学+’的创新,而非‘+档案学’的拼凑。”唯有真正扎根档案学前沿,回应时代命题,才能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脱颖而出。